第十章 中医养生学基础知识

1. 中医理论的主要特点(掌握)

中医理论的主要特点是整体观和恒动观。

  • 整体观念:

    1. 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即“天人合一”、“天人相应”
    2. 人体各个组织、器官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因而应从整体的角度来对待疾病的治疗与预防。
  • 恒动观念:

    人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由阴阳两类物质构成,阴阳二气互相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病时刻都在运动与变化之中。

2. 中医理论的主要学说(掌握)

  1. 精气学说
  2. 阴阳学说
  3. 五行学说
  4. 藏象学说
  5. 气血精津学说
  6. 经络学说
  7. 中医病因学说

3. 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掌握)

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阴阳最初是指日光的向背,向日光威阳,背日光为阴。

阴阳的交互作用包括:阴阳互生、阴阳交感、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

中医采用阴阳学说解释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并指导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

4. 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掌握)

五行学说认为,世间万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行构成,而事物和现象的发展变化,都是这五种物质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也都可以按照木、火、土、金、水的性质和特点归纳为五个系统或类别。

五行的交互作用包括:相生、相克、制化、胜复、相侮、相乘、母子相及。

金木水火土 - 肺肝肾心脾 - 大肠胆膀胱小肠胃 - 鼻目耳舌口 - 悲怒恐喜思 - 辛酸咸苦甘 - 白青黑赤黄

5. 经络学说的主要内容(掌握)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

经络系统包括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奇经百脉、十五别络、浮络、孙络、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等。

其中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纵行的主干,大多循行于人体深部,有确定的循行路径,而络脉是经脉的分支,循行于较浅部位,网络全身,无处不至。

6. 中医病因学说的主要内容(掌握)

病因即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又称病原、病源、病邪等。

《黄帝内经》将病因分为阴阳两类。

近代则将病因分为:外感病因,包括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和疠气;内伤病因,包括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饮食失宜、劳逸失度。继发病因包括痰饮、淤血等;其他病因还有外伤、寄生虫、胎传、诸毒。

7. 中医诊断的方法(掌握)

中医诊断,主要是通过“四诊”,即望诊、闻诊、问诊、切诊,获取病情资料,进而以中医理论进行分析、辨别和综合,明确病证。

8. 辩证施治的主要内容(掌握)

辨证论治,又称辩证施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学对疾病特有的一种研究和处理方法。

所谓辩证,就是根据望、闻、问、切四诊所收集的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论治又称施治,是根据辩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9. 常用养生保健方法

  1. 体质调控
  2. 饮食养生
  3. 传统运动
  4. 经络保健
  5. 药物养生
  6. 起居调养
  7. 娱乐养生
  8. 精神调养

10. 体质辨识(掌握)

  1. 平和质(A 型)
  2. 气虚质(B 型)
  3. 阳虚质(C 型)
  4. 阴虚质(D 型)
  5. 痰湿质(E 型)
  6. 湿热质(F 型)
  7. 血淤质(G 型)
  8. 气郁质(H 型)
  9. 特禀质(I 型)

11. 饮食养生要点(掌握)

  1. 和五味
  2. 有节制
  3. 注意饮食卫生
  4. 因时因人而异
© 2022 刘士. All rights reserved.

结果匹配 ""

    没有匹配的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