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临床医学基础知识

1. 临床医学的学科分类及主要特征

  • 学科分类:

    1. 按治疗手段建立的学科;
    2. 按治疗对象建立的学科;
    3. 按人体的系统或解剖部位建立的学科;
    4. 按病种建立的学科;
    5. 按诊断手段建立的学科。
  • 主要特征:

    1. 临床医学研究和服务的对象是人;
    2. 临床工作具有探索性;
    3. 临床医学启动医学研究;
    4. 临床医学检验医学成果。

2. 现代医学主要诊断方法和技术

2.1. 问诊和病史采集

  1. 患者一般情况;
  2. 主诉:患者感受最主要的痛苦或最明显的症状,也就是本次就诊最主要的原因及其持续时间;
  3. 现病史:此次患病后的全过程;
  4. 既往史:包括患者既往的健康状况和过去曾经患过的疾病(包括各种传染病)、外伤手术、预防注射、过敏,特别是与目前所患疾病有密切关系的情况;
  5. 个人史和家族史,女性还包括月经史和生育史。

2.2. 体格检查

体格检查包括:视诊;触诊;叩诊;听诊。

2.3. 实验诊断

临床实验室检查:血液学检验;体液与排泄物检验;生化学检验;免疫学检验。

2.4. 医学影像检查

医学影像检查有 X 线检查、超声成像、CT 成像和磁共振(MRI)成像。

2.5. 其他临床辅助检查

心电图检查、核医学检查、内镜检查。

3. 现代医学主要治疗方法

3.1. 药物治疗

  1. 药物选择原则

    • 根据疾病的严重程度选择用药。
    • 根据药物药动学和药效学的特点选择药物。
    • 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来选择用药。
    • 根据药物的价格或效应来选择用药。
  2. 合理用药

    要做到合理用药,首先要明确疾病的诊断,有选择性地用药;其次,在初步确定使用哪一类药物后,根据所选药物的药效动力学和药代动力学的特点制订合适的剂量、给药途径、疗程等。此外,要考虑可能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最好达到个体化给药。

  3. 抗生素的合理用药

    合理用药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机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 产生灭活酶使抗生素失活;
    • 改变靶物质产生耐药性;
    • 降低抗生素在菌体内的积聚。

    合理使用抗生素包括合理选药和合理给药两方面。

    选择抗生素时,首先应分析可能的致病菌并据此来选用敏感的抗生素,一般应用药物敏感试验来筛选抗生素。当病情危重时则应根据患者的感染部位、可能感染的菌群来选用抗菌谱较广的药物。

3.2. 介入治疗

  • 血管性介入技术:

    1. 经导管血管栓塞术;
    2. 经导管局部药物灌注术;
    3. 经导管腔内血管成形术;
    4. 经皮血管内支架置放术等。
  • 非血管性介入技术:

    1. 经皮针吸活检术;
    2. 经皮穿刺内、外引流术;
    3. 经皮椎间盘切割术;
    4. 输卵管再通术等。
  • 内镜下的介入技术:

    1. 经胃镜食管曲张静脉硬化剂治疗;
    2. 经胃镜食管癌支架术;
    3. 经鼻腔镜辅助颅底肿瘤切除术等。

3.3. 放射治疗

放射治疗是治疗肿瘤的常用方法之一。

放射治疗的全身反应:

  1. 血液系统主要表现为白细胞、血小板降低;
  2. 胃肠系统表现为食欲缺乏、厌食、恶心、呕吐等;
  3. 神经系统症状为乏力、嗜睡或失眠等。

3.4. 物理疗法

现代物理疗法的方法很多,包括:电疗、超声治疗、磁疗、生物反馈、音乐电疗、光疗、冷热治疗、水疗、高压氧疗法等。

目前物理疗法已成为临床治疗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主要技术:电疗;超声波疗法;光疗法;高压氧疗法。

4. 健康管理与临床医学的主要区别

  1. 服务目的不同

    健康管理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以健康风险因素检测预防或“零级预防”为重点,将预防的关口前移,以维护和促进个体或群体身心健康为目的。

    临床医学是以病人为中心,以研究疾病的病因、诊断、治疗和预后为重点,以提高治疗水平、缓解病人痛苦、促进疾病治愈或病情稳定为目的。

  2. 服务对象不同

    健康管理服务对象: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慢性病风险人群和慢性病早期康复人群。

    临床医学服务的对象:患有各种疾病的人群。

  3. 服务模式不同

    健康管理服务的主要模式是全面检测、风险评估、有效干预和连续跟踪。

    临床医学服务的主要模式是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确定诊断后,采用药物、手术、介入、放射和物理疗法等技术和手段实施治疗。

© 2021 刘士. All rights reserved.

结果匹配 ""

    没有匹配的结果 ""